不少基层干部想读书 又不知道读什么书
蒋子龙文化新语:不妨编一个《干部读本》
——关注干部读书三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观点
书的作用跟读书人的自身修为成正比,读者修为越好,从书中获益越多,反之亦然。不投入智慧就无法吸纳智慧,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所以读书需要体认,即“欲读天下奇书,须明天下大道。”
我经常接触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我也曾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这使我想起“文革”前,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干部读本》问世。毛泽东主席也经常会根据形势需要向领导干部推荐书目或文章。以前 “日理万机”这个词似乎只能用在周恩来总理身上,其他干部都不能说忙得连读书的时间都没有,因此上级对干部就有读书的要求。而现在,哪一级干部都似乎称得上“日理万机”,因此便没有哪家出版社再编辑出版《干部读本》了。我斗胆想给那些想读书又不知道读什么书的人,编一个“初级读本”。
首先要选择一本能吸引自己的书,读出兴趣,爱上阅读。读书如恋爱,没有尝过恋爱的滋味,岂不是人生一大遗憾?即曾国藩说的:“用功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出来!”喜欢古典的可读《今古奇观》、《东周列国志》试试,喜欢浪漫狂放的有梅里美,喜欢故事的有雨果,喜欢智慧的有爱默生……总之要让自己遭遇一场迷恋般的阅读。投入使人单纯,单纯使人快活,快活使精神飞翔起来,从渴望到渴望,灵魂会开出花朵,骨子里有种善,被阅读滋养的精神,饱满芳香。在强调硬心肠的竞争社会,读文学经典能保持心的柔软,有助于克服当下流行的霸气,免得一张嘴都是文件语言和政治套话。这也是当年毛泽东主席批评过的,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其次是选读一些人物传记。现代人都渴望成功,能干成点事,喜欢哪类人物就选哪类的传记,想了解中国历史人物,有《史记》可供选读或全读。古今中外各种有味道的人物很多,传记也很多。
第三,以清代文学家张潮的观点,冬宜读经,可专心;秋宜读诸子百家,有情趣;春宜读诸集,心智机畅;而夏天最适合读史,天长有时间。现在的干部都很年轻,越年轻越要多读史书。历史上最严峻的时刻往往都产生过伟大的作品,是这些作品对历史和现实承担着特别的责任,跨越时间和空间,记录历史,传播思想,保存知识。读史让人清静诚实,懂得敬畏,知道自己的斤两。
第四,关心热点,了解流行。书的动态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社会现实,本就是干部应该掌握的。现代人都知道,摄足必需的营养,比吃得很多更健康。同样的道理,有所成者是读了有用的书,未必是读了很多书。可是,不读很多书,又怎么知道哪本书有用?书的作用跟读书人的自身修为成正比,读者修为越好,从书中获益越多,反之亦然。不投入智慧就无法吸纳智慧,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所以读书需要体认,即“欲读天下奇书,须明天下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