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标题: 文化有什么用 |
点击数-2986 |
|
文化有什么用
牛庆国 |
2011年12月09日09:56 来源:《福州晚报》 |
一
经济匮乏的年代,文化曾是“画饼充饥”的事,曾经有句话,叫做“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但当我们有了饼子吃,有了足够的面包和牛奶的时候,我们除了庆幸好在当时有个“理想”,之后再干什么呢?文化会不会消亡?如果文化还有用,那是不是就用来描摹我们吃饼子的样子、喝牛奶的声音?
二
事实证明,当人吃饱穿暖以后还会有新的追求,俗一点说是“玩”,雅一点说就是“文化”。有人写了本书叫《文化是好生意》,里面说的是怎么靠文化来赚钱的事,与传统的“文不经商”观念大相径庭。但读着读着,我竟然接受了作者的思想:你要玩得高兴就得掏钱。高兴是可以用钱买的。就像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高兴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因此,文化依然有用,而且还有大用。因为文化是一种需要。
三
有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大人领着孩子在公园里玩,玩了一阵,大人就说:“玩够了,回家吧。”看来玩也有够的时候。那么,当大人们玩够了的时候还想干些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文化的事。文化不仅要让人玩高兴,还要担负起让人有思想、有追求、有精气神的重担。当然,自古以来文化就从来没有推卸过这样的责任。
四
我们从小受的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处于文化核心的文学教育,从幼儿园读唐诗宋词开始,到大学语文都是。文学早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骨髓。如果没有文学作品,我们的精神就会变得更加单调,时代就会更加贫乏,人们就会更加缺乏思想而趋于平面化和单一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就不会有丰富的内涵。
五
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们的告诫:“没文化就是睁眼的瞎子。”当然,大人们说的那个文化只是识字、学知识。后来,又听大人们评价一个人时说:“这个人没文化”,但这个人又分明有知识有学历,这个文化已经指的是文化修养。由此可以说,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虽然知识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文化却是在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的一种精神。一个人没文化是悲哀的,是没有出息的。
六
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一切文化成果必然留下人的痕迹,打上人的烙印。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经过人类加工、修饰、整理和改造的自然物才是文化。比如土不是文化,土墙是文化;沙漠不是文化,留在沙漠上的脚印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经过原始人打磨的石头是文化;黄山的山峰、松树本来不是文化,但是被人叫做“鲫鱼背”“迎客松”“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后,成为旅游胜地,就是文化。
七
现在,文化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文化幸甚。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以文化人才、文化产品和国民对文化的认可与热爱来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人;有什么样的文化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有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就会有什么样的国民文化素质。由此可见文化人在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了。
为此,文化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这个时代不拒绝娱乐化的文化产品,但我们更需要那些严肃的、崇高的,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带来深刻思考,带来崇高追求的文化产品。因为“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
八
古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以为这句话套用在文化上也是合适的。
以文学为例。一个社会有比较强烈的阅读兴趣,比较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氛围,比较高雅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那么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会引起广泛的关注,这样就会促进作家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如果社会对一部体现了作家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深度的作品报以冷淡,就必然会直接伤害作家写作这类作品的积极性和写作信心。
因此,优秀的文艺作品是需要肯定的,优秀的文化人才是需要肯定的,同时,一个社会对文化的精神向度和审美取向是需要加以引导的。诚如一位哲人所说,一切实用的东西毋需鼓励亦会自行发展,而真正美的东西、高尚的东西却需要鼓励与扶持。
九
记得那是1978年3月,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口号,为此,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他那篇著名的《科学的春天》中说:“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如今,“文化也是生产力”被一个国家认可,我们套用郭老的话: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文化的春天也到来了。
春天,充满了创作的欲望;春天,充满了美好的期望;春天,是勤奋劳作的季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