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定法
天作
《小作家》编辑部的胡主编,约我为中小学生写一篇创作谈之类的千字文。放下电话,我才知道这是一件多么难做的事情。首先,我面对的是一些青少年朋友,说话应该注意分寸;其次,创作谈之类纯属个人见解,一家之言,说浅了没什么意思,说探了又怕误导,铸成大错。思忖再三,只好就多年来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所思所想,对青少年朋友们说句肺腹之言,那就是文无定法。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人看见别人穿了一身既别致又大方的新衣裳,很是羡慕,便照着样子买来一身,可是穿在身上,却大失所望。为什么?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量体裁衣。
文学创作也是如此。陕西作家贾平凹写商州系列小说,写出了秦汉文化所固有的那种粗犷质朴的历史氛围和现实基调,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拍案惊奇。你想效仿,写一篇试试,我敢断定准会砸锅。为什么?因为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风格只属于“这一个”。
写创作谈更是如此。设若贾平凹把写商州系列小说的体会写出来,即便写得再精深,山东作家张炜,山西作家郑义,湖南作家韩少功等等,也不可能欣赏。这就像爱吃辣的四川人做了一道可口菜,请爱吃咸的东北人、爱吃淡的江苏人、爱吃酸的山西人、爱吃甜的安徽人去品尝,其结果可想而知。
有一次,山大中文系与省内几家报刊编辑部联合举办关于文学走向的讨论会,我们班的同学来了精神,进入忘我状态:主张现实主义的站在一边,主张现代派的站在一边,各持已见,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何苦呢?尽管现实主义和现代派在反映生活的途径和方法上,在特征性的表现技巧和手法上各有不同,但若因此而引发一场舌战,评定孰优孰劣,简直是多此一举。曹雪芹老先生写《红楼梦》时还没有流派之分,人家却写出了不朽之作。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采用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杂交的创作方法,就产生了魔幻现实主义。
一部传世之作的形成,往往并不受这流派那主义的约束。同样一个优秀的作家,更不拘泥于某一写作模式,呆板地按公式行事。我这样说并非是不负责任,更无鼓动自由化的意思。自古文无定法。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六朝以来的小说也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可是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过一个像解数学题一样的创作公式。散文更是没有,因为说话就是散文。
武汉归元寺里有一副对联:“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仔细想想很有意思。这个非法法也,可以用巴金的话解释为“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这是作家经过长期磨练、追求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所以,在我看来,一个作家只要对生活有深刻理解,对社会现象有真知灼见,心里想着人民,想着朋友,想着父母亲人,胸中有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有一股激情在滚滚奔涌,还管他什么技法,什么流派,有感就尽管发,怎样写得劲,怎样写痛快,就怎样写好了。
当然,文无定法,并不等于写作无法。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写作也不例外,也有规律可循。我们通常所说的选材、立意、谋篇,乃至遣词造句,均有各自的特征,均有具体的要求。这就是规律,这就是文无定法的前提。切不可无视文章的规矩,无视写作的基础,别出新裁违背之,尤其是尚未入法的初学写作者。
文无定法,全在自己的摸索体会之中。只有熟悉和掌握了写作的规律,方能随心所欲作文,方能创新出奇。那么,怎样去熟悉和掌握呢?我认为无外乎多读、多背、多写。学写作应首先养成敢于在书海中游泳的好习惯,多接触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多阅读一些优秀文章。还要有精读默诵的嗜好,将文章的精华部分注入自己的大脑里。写作要有很好的语感,没有语感的人,永远写不出好文章。好的语感,则来自多读、多背。有了这个基础,就要练习观察事物,学习社会,产生真情实感,随之进入写作实践过程中。这个实践过程就是写的过程。写,是提高水平的关键,是长期的、艰苦的,只有长期坚持,刻苦笔耕,方能悟其真髓,得其真法。文章之法,寓于无法之中。
因此,要想写出好文章,成为作家,多读、多背、多写才是妙法。青少年朋友们,你不妨试一试?
(原载《小作家》1998年第三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