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邦大气象的再造
——读《至爱极边》和《语境保山》感言
蔺斯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熊清华同志的两部新作《至爱极边》和《语境保山》。这两本书对于云南省保山市继续推进文化名市战略,再创“文化名邦”新气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结合自己的工作,认真学习和研读了这两部新著,深受感动,感受颇多。
保山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地方,自从汉代设县置郡,这块民族文化不太发达的地方就深受中原文化的浸润。今天,历数保山的文化脉络,我们发现:一条清晰的路线从未断线,尤其在明代至民国时期,这块边地文化在一群又一群优秀文人的努力下,在云南确定了“文化名邦”的历史地位。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保山也先后出现过一大批较为优秀的文化人才,也不乏优秀作品,但我始终觉得有那么一种缺憾——这些作品尽管都从不同的角度与视野勾勒出了保山文化绚烂瑰丽的画卷,然而能把时代气息融入其中,使保山文化的脉络极具生动鲜活的“点睛之笔”并不多见。因此,这些作品给予人们的震撼总是有限,除了一些作家、学者之外,外界的关注也就有限。这样的情况导致的结果是:书虽然出了很多,但应有的效应演化也还是出不来,文化基因的激活缺乏杠杆,山清水秀、人文厚重的资源优势也就很难转化为经济优势。《至爱极边》和《语境保山》这两本新书的出版,我想首先是给我们保山的山水和人文注入了新的阐释,然后给我们保山的文化创造了一个新气象。从当今文化的时空结构、发展动力、文化精神深度三个关键的学理问题来看,这两本新书对保山“文化名邦”大气象的再造的贡献是突出的,它们与其他保山作家著作的不同之处,最为显著的特征也就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从文化时空结构的角度看,两本书都是从保山这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地理空间入手,去探寻保山文化的矿脉。它从空间维度所涉及的保山文化非常丰富。这里有3个方面的客观原因:第一个客观原因是保山是一个远离中原,必然也就是一个有着丰富的非汉文化的民族文化地区,虽然这些民族文化在强大的中原文明面前相对势弱,但只要在保山大地上行走,我们依然随处能见它存在的影子,从边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充分透露出它存在的信息。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有这么一条静静舒展了2000多年的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的南方古丝绸之路。它是一根把汉文化血液不断输送到这块中原王朝最为边远的版土的脉管。从汉文化的角度考察,它甚至就是保山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里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矿脉,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富矿,它的价值因此无法衡量。第三个客观原因是西方文明的不断进入。既然这里有一条古道,既然这片土地又是边疆之地,免不了有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因此这里也随处可见西方文明尤其是南亚文明的元素。两本新书把这些空间维度的客观存在与作者自己的人生观轨迹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与强烈的个人色彩结合在了一起,于是就有了非常丰富的材料依据和思考的根基,因此也就形成了一篇篇难得一见的美文。从时间维度看,2000多年历史的土地,从土著民族的崛起,从东西方文化的渗入,可以说这里从来没有间断过被来自两个方面的文化的创造和再创造。这些不同源头文化上的差异,同样成了作者寻求社会变革、追问地方发展的一个根源。因为是它们在很长的时间里,把时间的深度和广度浸泡成了地域人文的海洋,因此这里也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他乡他人的人文气质,成了人类自觉的一种痛苦与觉醒。这也是这两本新书特别具有魅力的原因。
从文化发展动力的角度看,作为一个以汉文化为核心,多种文化兼融并蓄的这么一个地方历史人文的不断创新与再创的地域,文化的创造必然是深深根基于3种动力源。一种动力源就是深埋大地的边地民族民间社会文化,这些民族民间社会文化在这片开化很早的边地,虽然早已被汉文化社会所淹没,但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它只是融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可它对地方社会的推动作用并未减弱,相反有些时候还会更加明显;另一个动力源是汉文化在这里一直以强大的姿态存在着,这不但是这片土地上用文字符号书写过无数次的文化,而且也是引导这个地方朝着一个方向而不是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的重要文化因子,作为核心文化,它与今天这个地方的文化有着一种一脉相承的特征,因此虽然身处现代性语境之下,这两本新书也毫不例外地受到这种自有的历史、知识和传奇谱系的深刻影响。最后一个动力源就是当代的保山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转型的背景之下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充分和自由的竞争,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最大化正在迫使文化的参与,因此也就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忧虑。这种反思和忧虑的结果也就必然推动传统与现代文化在演化中不断碰撞、妥协和发展。以上这三个文化发展的动力源使得作者获得了巨大的创作激情,也使这两本书超越了纯然的地方性历史文化著作,拥有了“精神的徜徉和思想的漫游,甚至是文字的飞翔和俯冲”。
从文化精神深度的角度看,由于时代的不同和精神价值观念的嬗变,两本新书对我们所熟知的地方根深叶茂的文化体系进行了现代语境下的新的解释。在这种现代性的语境中,经济学家和文化理论家虽然各自说着不同的专业术语,但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同一个问题,即人的利益和尊严。熊清华同志既是一位经济学人,又是一位具有很深的文化理论学养的领导,他的思考也就具有了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性。两本新书也因此而获得了新的语境下的精彩阐释,这些阐释最终使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地方性的精神自信。这种对地方文化符号的重读,对地方性经验的重新思考和感受,为我们现在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新保山,从文化精神方面提供了资源积累和思想脉络,也使得这两本新书获得了极强的文学色彩之外的极强的学术品质,而这种学术品质正因现代性语境而获得创新,这也是这两本新书有别于其它关于保山的著作的显著特征。 |